牛奶光嫩肤仪若需申请非医疗器械认定(即证明产品不属于医疗器械管理范畴),需严格依据其预期用途、工作原理及作用机制进行界定,并遵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(NMPA)的分类界定流程。以下是具体操作指南:
一、申请非医疗器械认定的核心条件
预期用途不符合医疗器械定义
o 产品功能需明确不涉及疾病诊断、治疗或缓解,例如:
✅ 仅用于“皮肤表面清洁、温热按摩、促进精华吸收、肌肤放松”等非医疗美容辅助功能;
❌ 若宣称“淡化皱纹、紧致轮廓、改善松弛”等涉及皮肤病理改变的用途,则属于医疗器械范畴56。
o 参考案例:仅用于护肤品促渗的非侵入性射频仪器,可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。
作用机制不触发人体生理改变
o 若工作原理未改变人体组织或细胞结构(如仅通过物理热能促进成分吸收),可排除医疗器械属性;
o 若涉及“激活胶原蛋白再生”“抑制黑色素生成”等生物机制,则需按医疗器械申报。
二、申请流程与关键材料
步骤1:提交分类界定申请
通过医疗器械分类界定信息系统(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官网入口)在线提交材料,需包括:
《分类界定申请表》:详细说明产品名称、结构组成、工作原理、预期用途;
技术文件:产品图片/结构图、说明书(标注非医疗用途)、核心专利证明;
对比分析报告:与已明确分类的非医疗器械产品(如普通按摩仪)对比,证明功能相似性;
真实性声明:承诺资料合法真实。
步骤2:省级药监部门初审
省级药监局综合判定产品属性,若可明确为非医疗器械,直接告知结果;若存疑则提交至国家器械标管中心。
补正提示:需在10个工作日内响应补正要求(如补充功效实验数据)。
步骤3:获取分类界定结果
审核通过后,系统生成《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告知书》,作为销售、清关、电商上架的合规凭证。
三、规避风险的注意事项
命名与宣传合规性
o 产品名称避免含“治疗”“修复”等医疗术语,宣传中禁用“抗衰”“淡斑”等功效词。
o 示例:命名为“牛奶光美肤导入仪”优于“嫩肤治疗仪”。
多功能产品的分类优先级
o 若仪器同时具备医疗与非医疗功能(如射频+光疗),整体按最高风险类别管理(通常归为Ⅲ类医疗器械)。
动态监管应对
o 定期核查NMPA分类目录更新(如2024年新增射频美容仪按Ⅲ类管理),及时调整产品定位。
医疗器械与非医疗器械认定关键特征对比表
判定维度 | 非医疗器械 | 医疗器械 |
预期用途 | 皮肤清洁、促渗、物理按摩 | 治疗皱纹、紧致提升、改善痤疮/瘢痕 |
作用机制 | 物理热能/光照(不改变细胞结构) | 引发组织病理/生理学改变 |
宣传限制 | 禁用医疗术语(如"抗衰""治疗") | 需明确医疗适应症 |
监管要求 | 无需注册备案 | Ⅱ/Ⅲ类需注册(周期1-3年) |
四、典型场景应用
电商销售:凭《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告知书》通过平台审核;
海关清关:证明产品无需医疗器械注册证,加速通关流程;
技术迭代:若升级后新增医疗功能(如抗衰模式),需重新申请分类界定。
建议企业在研发初期即介入分类界定,避免上市后因属性争议导致下架风险。若产品处于“医疗边缘”(如宣称温和抗老),建议直接申请Ⅱ类医疗器械备案以降低合规风险。